- 共:248条
-
近期,“美容贷”的问题备受舆论关注。一些年轻人经济条件有限,无法支付高额的美容或医美消费费用,便寻求贷款公司的“帮助”。这些贷款有的利息明显高于市场正常水平,有些干脆就是诈骗。有的消费者通过“美容贷”接受不正规的医美服务,不但没有变美,还陷入债务危机,可谓“美财两空”。 机构调研数据显示,目前一线城市的95后年轻群体是医美消费的主力军。其中,有不少人对于美容市场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,他们只是有一颗“变美”的心,却不知道“变美”的实际成本与代价。“求美心切”很容易盲目消费,甚至被不良商家和借贷公司所骗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随着医疗美容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,年轻人的美容消费也大幅增长。让自己变得更美,原本并非坏事,可一旦走向极端,就远离了“美”之初衷。理性消费的前提,是对美的正确认知,以及以何种方式求美。仅就外在美而言,千篇一律的高鼻子、尖下巴是不是就真的美?为瘦身而催吐、厌食乃至罹患心理疾病值不值得?因为整容、增高而引发健康危险,有没有必要? 每个人的消费能力不同,医美机构通过制造和宣传“一针美白”“七天瘦身”“高科技生物技术”的概念,推出各类高价产品,并非人人适合。弄清楚自身需求,不盲目跟风,才能不被各种美容广告所忽悠,为所谓的“高科技”交智商税。 盲目求美,往往导致非理性消费,甚至由此落入各种美容消费贷陷阱。今年6月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《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》,特别强调:消费者在申请金融产品及其服务时,要选择具备合法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警惕不法分子套路贷骗局。对于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群体,以及经济上高度依赖家长的未成年人,贷款平台要杜绝随意放款,从严做好用户资质审核工作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平台要求用户申请贷款时填写真实身份信息、录入“刷脸”图像数据并无难度,关键在于将这些技术审核举措落到实处,真正做到依法放贷、依规审核。 与此同时,还要看到,很多消费观不理性盲目求“美”的青少年,都是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上出了问题,监护人没能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何为理性消费。对此,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,将“消费贷”相关的金融知识及时告诉孩子,引导他们养成理性消费观念,杜绝盲目冲动消费。而最重要的是培养对美的正确认知,树立良好的审美观。
专栏2021-09-26 -
前不久,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一款由某网红主播带货的、号称“有助于减肥”的低脂全麦面包检测结果。数据显示,其碳水化合物含量、热量值、蛋白质、钠含量均比标称的要高很多。上海市消保委提示,消费者如按企业推荐量食用,不仅不能减肥,反而有增肥的风险。受到广泛关注后,涉事面包公司发布致歉视频并提出售后解决方案。该网红主播则宣布将停止与该面包品牌的合作。 直播带货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新业态,对活跃市场、促进消费、方便大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一些商家早已将其作为重要的推广手段与宣传渠道,但其中也存在某些问题。此前,中消协就指出,网络直播侵害消费者权益有七大类型:虚假宣传、退换货难、销售违禁产品、“专拍链接”误导、诱导场外交易、滥用极限词、直播内容违法。对此,有关部门已多次开展相关治理,取得了一定进展。不过,有关事件的不时发生,警示人们直播带货领域仍有待厘清权责关系,对网络直播平台、商品经营者、网络直播者明确责任划分,避免主体间相互推诿、消费者权益受损。 网络直播平台要担负起严格把关责任。给消费者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是直播平台的价值所在。直播平台应与职能部门、行业协会等建立协作机制,构建“网上抽查、源头追溯、属地查处”等质量监督体系,加大对高风险产品、区域、供货渠道的管控力度。同时,应对平台内的经营者行为给予指导与规范。比如,自觉建立并完善商家信用评价机制,定期对主播账号信用情况进行公示;设置消费者投诉专区,给守信商家提供扶助,对失信者加大惩戒力度。 商品销售方应对所售产品质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,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”。以牺牲信誉为代价赚快钱的企业,注定走不远。商品销售方应主动自查自纠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不断从消费者切身利益出发来改进和完善有关措施,建立完善售后服务机制,把工作做实做细,真正做到对用户负责。 网络直播者即主播,通过与商家开展合作,利用自身流量优势为产品发布广告、宣传产品,属于广告代言人业务范畴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,广告代言人应对所售产品尽到审查义务,在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代言的情况下,要与广告主一起承担连带责任。头部主播对品牌宣传、品牌形象本有良好的加持作用,但某些主播却自恃流量傍身,忽视了有关责任与义务,或贪图眼前利益给消费者推荐自己不熟悉甚至没使用过的产品,或对明知有问题的商品昧着良心虚假宣传,诱导大众购买,这些行为都是不道德、不合法的。主播应恪守职业道德,爱惜“羽毛”,不能因一时之利,漠视自身责任,否则将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。 直播带货行业正如火如荼发展,只有不同主体主动承担起各自法律责任,恪守道德底线,注重商业质量,才能给消费者带来美好购物体验。也只有在政策扶持、规范管理之下,直播经济各方协作共赢,这一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专栏2021-09-24 -
用“船长团购”App,轻轻松松做副业,0成本月收入可达万元?近日,湖北的胡先生向澎湃新闻反映,8月底,他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了这条诱人的App宣传广告,随后下载使用,不想却遭遇“陷阱”。湖北天门市公安局9月14日出具的立案告知书显示,“船长团购”非法经营案已被立为刑事案件侦办。 类似骗局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,无非都是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号称可以低投入高回报的广告,下载使用一段时间后直到发现自己充值进去的钱款无法提取出来,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这几年,由于拼团电商异军突起,一些网络诈骗也披上了拼团、团购的外衣,新闻中所谓的“船长团购”就是如此。单从软件的基本界面来看,似乎和其它提供网购的电商软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,里面有大量的商品待出售,同时,用户也可以正常下单付款,整个购物流程没有奇怪之处。不过,吊诡之处在于,这个名字中含有“团购”字样的软件,一方面是鼓励用户当“团长”,在账户中充值一定的金额,用来购买软件里的商品,同时督促“团长”拉来更多的人参加拼团付款,拉来的人越多提成越高,凑到一定的人数后才算作是拼团成功;但另一方面,拼团成功之后,“领头人”团长则会收到平台的退款,相应的还有佣金提成。 软件还精准地把握了消费者心理,知道消费者第一次使用时可能心存疑惑,只会购买金额较少的商品。于是平台方会先给用户尝点甜头,当用户发现收益很快到账,自己还小赚了一笔,会主动往账户里充值更多钱,购买金额更高的商品,以此赚得更高提成。用不了多久,用户就会发现钱无法提现,有的甚至连软件都登录不上。“船长团购”原来是上了一条由网络诈骗分子驾驶的贼船,不仅自己被骗,很可能还把一些亲戚朋友也拉下了水。 网络诈骗,骗的钱财,收割的是人性中的贪婪,在贪念的指引下、在不切实际的高回报诱惑下,一步步地踏进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。其实正常人都能明白,号称“购物就能赚钱”“消费就能赚钱”显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,如果你花钱买东西、商家还倒给你钱,那么商家又该如何盈利呢。可见这其中必有诈,即便是刚开始尝到了甜头,也只不过是一个诱导用户投入更多本金的诱饵,想要更多佣金就必须拉更多人。所以说,“拉人拼团”的内核就是“发展下线”,打着团购旗号的诈骗软件实则是传销模式的线上版,其诈骗属性不会因为“与时俱进”地披上了团购外壳就变得不同。 “船长团购”已立案,想必未来还会有别的诈骗软件出现,因为对财富的渴求,对捷径的偏爱,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关注的话题。哪怕明明知道是一个庞氏骗局,依然有不少人幻想自己能全身而退。对财富的渴求让诈骗分子铤而走险;同样的理由,也会让普通市民上当受骗。比起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诈骗,监管有一定的滞后性,对于生活中大多数的我们来说,惟有反复提醒自己牢记常识,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,当看到天花乱坠的赚钱广告时,学会克制内心的贪婪欲望。
专栏2021-09-23 -
近日,又有一家网红餐厅遭遇“翻车”。据媒体报道,号称“上海第一网红”的日料火锅自助餐一绪寿喜烧,被曝发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:比目鱼充当鳕鱼,廉价牛肉冒充澳洲和牛,客人吃剩的刺身回收后继续使用……针对此事,一绪寿喜烧发布了致歉声明,称已责令涉事问题门店停业整顿,并成立了专项监察组。上海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也已介入,并立案调查。 犹记得“网红餐厅”这一名词诞生之初,还是属于褒义词的。不少餐饮企业都喜欢标榜自己为“网红”,因为其意味着有格调、出品佳、受欢迎。然而,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“翻车”事件,却让“网红”一词蒙上阴影。在这家宣称自己“严选食材、真材实料、匠心手作”、却用比目鱼充鳕鱼的自助餐之前,还曾有一家将“食材新鲜”作为第一卖点的知名连锁餐厅,被媒体曝光存在用“隔夜死蟹”当现杀活蟹卖,土豆腐烂、发馊后继续用等问题。 食品安全,关系着万千消费者的健康,是不容逾越的红线。为什么这些网红餐厅却屡屡踩红线呢?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某些所谓网红餐厅太过急功近利,对“网红”的理解仅停留于营销手段层面,将之视为在短期内积聚人气、吸引投资及加盟的捷径,为此,他们愿意花钱在装点门面、包装产品,乃至雇人排队、刷好评上。然而,获得消费者认同才是“网红”的真正内涵,打造光鲜亮丽的“面子”仅能得到消费者一时好感,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同,必须立足长远发展,花大力气在“里子”上,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要多抠细节。 那么,怎么才能让网红餐厅不恃“红”而骄,时刻保持对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呢?当务之急在于强监管。监管部门在加强对餐饮企业进行监督检查、抽检监测的同时,还不妨多借力。与此前不少网红餐厅“翻车”事件一样,这家网红自助餐厅后厨之所以“现出原形”也是因为暗访。监管部门不妨通过举报奖励等措施,将此类暗访及消费者投诉、内部员工举报等都化为监管的助力。此外,还可向科技借力,实现对餐饮企业的全链条全流程监管。餐饮企业亦当更自律。网红餐厅要明白,每一次的食品安全“翻车”事件,都是在透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,透支消费者对“网红”的好感,当这种透支达到极限,无论是所谓网红餐厅,还是“网红”一词,都会彻底失去消费者的心。
专栏2021-09-22